这是一部关于一位早逝的电影天()才的散文式纪录片(),《格列佛最后的旅()行》用日记+影像的形式再现了1964-1972年捷克导演帕维尔·祖拉塞克()的私人生活,他的情感困扰和动荡的时代背景,帕维尔生前只留下了两部电影和33篇日记,1964年()29岁的他刚刚独立拍完一()部短片()并写了()几本出色的电影剧本,一()个有天赋的()年轻编剧即将要成为导演,然而与妻子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在艺术家过于自我的生活里,那()时新()浪潮刚刚萌芽不久,卡罗维发利影展吸引了众多世()界的目光,一()批刚毕业的青年导演也初露锋芒,包括帕维尔在内的许多人都看()到了实现个()人()梦想的机遇。。。68年前后的改革让布拉格迎来了春天,青年人的生活色彩开始丰富,新潮和时尚充满在这座东欧小城里(),可()帕维尔的生活却逐渐脱离轨道,妻子离她而去,带走了可爱的女儿,而他正困扰于新剧本的创作,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一些想()法,甚至觉得自己也许并不适合做这一行。。。
当()苏联坦克悍然侵入布拉格时,帕维尔选()择了沉默,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走()上街头抗议,而是以电影()为控诉极权暴力的途径,尽管在《为年()轻刽子手的辩护》中这样的主题显得并不()是很直白露骨,但事实()上隐藏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也决定了帕维尔和他的电影的命运,影片只在一座小剧院里放映了两()周()就被禁,帕维尔连同埃德尔()瓦·朔尔姆、杨·南曼奇、()乔拉·赫兹等人一起上了捷克秘密警察的黑名单,他的工作室被迫关闭,胶片拷贝被没收,那()段时期他彻底放下了电影,重新组建了新的家庭,并有了儿子,可谁又知道一个受到禁锢而无法()展示自己才华的艺术家心中真正的苦闷呢,十七年后当丝绒革命即将爆发之前,54岁的帕维尔却没能等到重获自由的那一()天。
影片由帕维尔的儿子()马瑞克扮演父亲,片中贯穿头尾的画外音朗读日记也是由他亲自叙述的,导演马丁·()苏黎克用家庭电影的实验()性拍摄()手法将一个艺术家短暂而悲剧的一生展现在观众眼前,时代是如何()影响个人的命运,黑白与彩色交织的画面暗示着帕维尔分离的情感世界,一种是与女儿在一起时的温馨,另一种是陷入孤独和()迷惘时的无助,在他的眼中我看到了忧伤,即使与家人相处时他()的安静的目光背后依然()有着深()深的痛苦感,对前妻的愧疚,对()女儿()的思念依()然折磨着他的心灵。摄()影机始()终跟随着主人公,一点一滴地记录下生活的全部,略带苛砾感的影像构建起一个()很私人的空间,但生活毕竟是可以被()再现的,而特殊的时代却是很难去复制的,所以影片里还插入了不少真实的纪录影像,将真实的场景与演员的再现两者结合为一体,剪接处丝毫没有唐突感。
在我看来尽管帕维尔·祖拉塞克的遭遇()能代表捷克新浪潮一代从最初的充满理想到被无情扼杀再到逐渐归于沉寂的悲剧结局,但他更多()还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而存在,他的生活里也有着普通人的爱恨得失,有着那个年代东欧人生活中共同的压抑和痛苦,人们()应该记住他和他()的电影,记住那段悲伤的往事,但历史并不能倒转,传奇也不可能再去重复。
《格列佛最后的旅行》(The Key for Determining Dwarfs or The Last Travel of Lemuel Gulliver),2002年,58分钟,黑白+彩色,捷克共和国。03年捷克评论家协会最佳纪录()片奖;03年德国威斯巴登东欧()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百合花奖。